材料一:在兩千年時間里,中國依靠其優越的文化、富足經濟、軍事力量,在東亞保持領袖地位,而朝鮮、琉球、安南、緬甸等周邊小國則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構成這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是國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樣的國家平等,“國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不是由國際法來制約,而是由所謂的封貢體系來支配。封貢體系體現了儒家的禮儀觀念,并確認一個等級制的世界秩序,中國在其中享有優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清廷堅持封貢體系不僅適用于亞洲周邊國家,也適用于其他想與中國建立關系的西方國家。清廷把西方國家的使節當作藩屬國使臣對待,作為內政的一部分由禮部和理藩院負責處理,而沒有專門常設的外交機構。
——摘編自徐中約《l600—2000中國的奮斗》
材料二:鴉片戰爭以后,中國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列強勢力的紛紛涌入,打破了中國傳統的閉關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較早的“開眼看世界”的大臣開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語境下建立適應國際交往需求的外交機構。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廷與英、法、俄分別簽汀《北京條約》,增開通商口岸、列強公使駐京。1860年,“總理各國事務街門”在京設立,專門辦理對西方各國的交涉及各項洋務。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應西方列強要求清政府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中華民國建立后,陸征祥出任外交總長,立即按照西方國家的模式改組外交部??谷諔馉幈l后,中國政府積極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為國家戰略的頭等大事,積極參與國際“首腦外交”。1943年蔣介石成功出席開羅會議,并于會后發表《開羅會議宣言》,“中外輿情莫不稱頌為中國外交史上空前之勝利”,表明國際體系平等地接納了中國,中國第一次以一個大國身份參與國際事務,中國外交近代化轉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編自王承慶《中國外交體制的建立與近代化轉型》
材料:清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節節敗退,于是奕?起初主戰熱情開始冷卻,傾向求和。尤其是太平天國在南方的迅猛發展,權衡利害,奕?得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結論,第二次鴉片戰爭便以中國出賣大片領土主權結局。戰后,為便于與列強“合作”,奕?又奏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專門負責處理外交事務。奕?在“自強”名義下積極倡導購買洋槍洋炮和創辦近代軍事工業,不久,奕?和倭仁作為洋務派和頑固派的代表,在同文館進行了一次激烈的交鋒。光緒二十年,奕?舊疾復發,旋病重而死,時年67歲。
——摘自白壽彝《中國通史》
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有天下.嬌泰之柱,構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 《封建論》
材料二: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超..則分之為郡,分之為縣,俾才可長民者(“長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盡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 《讀通鑒論:卷一》
材料三:行省雖然擁有經濟、軍事、行政等權力,但這些權力都是元廷讓渡給地方的,最終的決定權還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權力大而不專,這決定了它只能為朝廷集權服務。而行省行政區劃中采取犬牙交錯的劃分原則,又從客觀上瓦解了地方割據的地理條件。.....
——中國論 文網
材料四:任何制度,斷無二三十年而不變的,更無二三百年而不變的。但無論如何變,一項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主要處則仍可不變,于是每一項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軌道而發展。此即是此一項制度之自然生長。
一錢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材料一: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天下并爭于戰國,儒術既絀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也。于威、宣之際,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于當世。
——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
材料二:當時(西漢)的儒學者們,適應歷史的需要,勇敢地負起復興儒學的重任:一是要恢復儒學的正統地位;二是要恢復與保護儒家經典;三是要深化儒經研究。
材料三:在宋明理學思潮中,理學家在儒學理論創新方面,也十分典型?!袄韺W”,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居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它的創立,既符合社會政治方面的需要,又有其理論思維內在邏輯的必然。
——材料二、三均摘自黃釗《應當高度重視儒學的創新與發展》
材料四:至于到了封建末世,當民主主義開始萌動之際,古老的民本主義再度發揮其社會批判功能,并成為生發近代民主主義的生長點。明末清初黃宗羲(1610-1695)的名著《明夷待訪錄》,便承襲了前輩的民本主義思想,提出國君是“天下之大害”的驚世駭俗命題,向流行于當世的“君為天下主”的傳統論調提出挑戰。
——摘編自馮天瑜《中華文化史》
請回答: